装修要花多少钱?
当业主王女士看着卫生间漏水的天花板欲哭无泪时,游击队一句「口头说过不包防水」让她意识到:没签合同的装修,就像在沙滩上盖房子。我国《合同法》与建设部《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》明确要求签订书面合同,这并非流程冗余,而是用法律条文筑起的三重防护墙。
合同本质是民事活动的「法律画像」。某装修纠纷中,游击队未按约定使用阻燃电线,引发火灾后辩称「业主没特别要求」,而正规合同会明确「水电材料必须符合 GB5023 标准」—— 这种细化到国标编号的约定,正是《合同法》第二条「设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」的具体体现。建设部规定更强调,未签书面合同的装修项目,主管部门将不予受理投诉,相当于主动放弃法律庇护。
某合同明确约定「瓷砖空鼓率>5% 需返工」,验收时业主用空鼓锤检测出 8 处超标,装修公司不得不承担全部拆改费用。这种将「模糊责任」转化为「量化标准」的条款,正是合同的核心价值:
• 材料维度:约定「立邦乳胶漆需提供原厂防伪编码」,杜绝以次充好;
• 工期维度:写明「延期每日按合同额 0.5% 赔偿」,避免无限期拖延;
• 工艺维度:标注「防水涂刷≥2 遍,闭水试验 48 小时」,防止偷工减料。
未签合同的李女士遭遇更糟局面:厨房吊柜掉落砸坏家电,施工队称「只负责安装不包质量」,而她拿不出任何书面约定。据消协数据,签书面合同的纠纷解决周期平均缩短 67%,关键在于:
1. 证据固定:合同附件中的施工图、材料清单,是维权时的「铁证」;
2. 责任划分:明确「水电改造保修 5 年」,避免公司与施工队互相甩锅;
3. 救济途径:约定「仲裁优先」可快速结案,比口头约定的「协商解决」更具执行力。
行业警示:当装修公司以「熟人不用签合同」「先施工后补协议」为由推脱时,实则在剥离业主的合法权益。真正规范的企业会主动提供包含 12 项必备条款的示范合同(如工期、价款、验收标准等),这不仅是法律要求,更是商业信用的试金石。